中讯数字设备智能运维网站 > 行业动态 > 钢铁厂设备健康监测系统:AIoT技术赋能的智慧运维革命
钢铁厂设备健康监测系统:AIoT技术赋能的智慧运维革命
2025年09月30日

  在“双碳”目标与工业4.0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柱产业,正面临设备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据统计,我国钢铁企业年均因设备非计划停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亿元(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其中高炉鼓风机、连铸机、轧机、行车等核心设备的突发故障占比高达65%——这些“巨无霸”设备一旦停机,不仅会导致整条产线瘫痪,更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与环保合规风险。

1dcbcec6066ec437a2d7a1890a825c88.jpeg

  传统钢铁厂依赖“定期巡检+事后维修”的粗放模式:工人手持测振仪每日爬上数十米高的设备机架手动检测,依赖经验判断“螺丝是否松动”“轴承有无异响”;故障发生后,常因备件调配不及时、维修流程冗长导致停机时间延长。某大型钢厂曾因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TRT)叶片断裂未及时预警,停机抢修长达72小时,直接损失超500万元,并影响下游轧钢工序的连续生产。

  在此背景下,钢铁厂设备健康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故障的精准预测与维护的智能决策,成为钢铁企业降本增效、保障安全生产的核心抓手。本文将结合行业真实案例,解析健康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路径,并重点介绍中讯烛龙预测性维护系统如何在钢铁复杂场景中实现“治未病”的智能守护。

  一、钢铁厂设备健康管理的核心挑战与技术突破方向

  1. 典型设备的故障特征与高风险场景

  钢铁厂的核心设备具有“大、重、高负荷、连续运行”的特点,其故障模式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

  高炉鼓风机:叶轮不平衡(振动幅值>8mm/s)、轴承磨损(温度>80℃)、叶片腐蚀(气流噪音异常);

  连铸机结晶器:铜板磨损(铸坯表面振痕加深)、冷却水流量异常(结晶器液面波动>±5mm);

  轧机主传动系统:齿轮箱齿面点蚀(振动频率集中在100-500Hz)、轴承保持架断裂(轴向窜动量>0.1mm);

  行车(天车):钢丝绳断丝(磁通量衰减率>15%)、减速器漏油(油位下降速率>0.5L/天);

  电气设备(如变压器、变频器):绝缘老化(局部放电量>100pC)、绕组过热(红外温度>120℃)。

  2. 传统监测模式的三大局限性

  人工依赖性强:关键设备(如高炉煤气余压透平机)的振动检测需停机后攀爬机架,检测频率低(每周1-2次),无法捕捉瞬时故障;

  数据孤岛严重:不同设备(如PLC控制的轧机与变频器驱动的风机)采用独立监控系统,数据格式不统一(Modbus、Profibus等协议混杂),难以关联分析;

  预警滞后性明显:某钢厂连铸机结晶器液面波动异常时,传统系统仅当波动值>±10mm(已影响铸坯质量)才报警,此时已造成批量缺陷。

  3. 智能健康监测的价值突破点

  国家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明确要求:“2025年前,重点设备预测性维护覆盖率≥80%,关键故障预警准确率≥90%”。这需要系统具备:

  多维度感知能力:同步采集机械(振动、应力)、电气(电流、电压)、环境(温度、湿度、粉尘浓度)等多源数据;

  场景化智能算法:针对钢铁行业特有的“高温、高粉尘、强电磁干扰”环境,定制故障诊断模型(如高炉风机叶片腐蚀 vs 轧机齿轮箱点蚀);

  实时闭环控制:当监测到异常时,自动触发降速运行、切换备用设备等应急策略,并联动MES系统调整生产计划。

  二、中讯烛龙预测性维护系统:钢铁厂的“数字健康管家”

  中讯烛龙系统聚焦钢铁行业特殊需求,通过“工业级硬件+场景化算法+全流程服务”的综合方案,已在宝武集团、鞍钢股份、河北某民营钢厂等300+钢铁企业落地应用,典型案例成效显著:

  1. 案例一:高炉鼓风机群智能健康监测

  客户需求:某千万吨级钢厂的高炉鼓风机组(共8台,单台功率≥3000kW)是高炉供风的核心设备,叶片断裂或轴承磨损导致的停机将直接迫使高炉休风(每小时损失铁水产量≥200吨)。

  解决方案

  硬件部署:在每台风机的叶轮轴承座(安装压电式三轴振动传感器,量程±10g,频响0.1-5kHz)、电机定子(部署红外温度传感器,精度±0.5℃)、进气过滤器(加装压差传感器监测粉尘堵塞程度)部署工业级传感器,同步采集振动(捕捉叶片不平衡/磨损特征频率)、温度(预警轴承润滑异常)、压差(判断过滤器清理时机)数据;

  算法适配:基于该钢厂鼓风机的历史故障数据(10万+样本,包含叶片断裂前的微弱振动信号、轴承内圈故障的特定频率成分),定制“叶片腐蚀-振动加剧-温度升高”的多参数关联模型(准确率94%),以及“过滤器压差>1.5kPa时提前24小时预警清理”的规则引擎;

  系统集成:与高炉DCS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打通,当鼓风机健康指数(HI)<70时,自动推送“降低转速至85%运行”建议;当叶片断裂风险预警触发时,同步生成“30分钟内启动备用风机”的应急工单。

  实施效果

  鼓风机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82%,年挽回铁水产量超1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叶片更换周期从“固定6个月”延长至“按实际状态评估”(平均延长至9个月),备件成本下降35%;

  高炉休风率从1.2%降至0.3%,吨铁能耗降低2.1%。

  2. 案例二:连铸机结晶器健康运维

  客户需求:某汽车板生产钢厂的连铸机结晶器(负责将钢水铸造成坯)因铜板磨损导致铸坯表面振痕过深(深度>0.5mm),影响后续轧制工序的成材率(缺陷率>5%)。

  解决方案

  特殊场景适配:针对结晶器高温(工作温度≥800℃)、强电磁干扰(靠近电弧炉)的环境,采用耐高温光纤光栅传感器(耐温≥1000℃)监测铜板热膨胀变形量(精度±0.01mm),结合无线振动传感器(IP68防护等级,耐受钢水飞溅)采集振动信号(分析结晶器液面波动异常);

  多参数关联分析:融合结晶器冷却水流量(通过电磁流量计采集)、钢水拉速(来自PLC系统)、铜板温度(红外热像仪)数据,建立“铜板磨损→液面波动增大→铸坯振痕加深”的因果模型;

  实时预警机制:当铜板热膨胀变形量>0.1mm或液面波动>±3mm时,系统立即推送“当前浇次完成后更换铜板”的工单,并自动调整拉速至安全阈值(降低10%)。

  实施效果

  铸坯表面缺陷率从5%降至1.2%,年减少废钢损失超800万元

  结晶器铜板更换频率从“每浇次1次”优化至“按实际磨损状态”(平均减少20%更换次数),备件成本下降25%;

  轧制工序成材率提升0.8%,间接经济效益显著。

  3. 核心技术优势:为什么选择中讯烛龙?

  工业级硬件可靠性:传感器防护等级IP67/IP68(防尘防水耐高温),耐受-30℃~1200℃极端环境(覆盖高炉、转炉、连铸机等场景),无线传输距离>100米(适应设备密集布局的车间);

  钢铁专属算法库:内置高炉风机叶片腐蚀、连铸机铜板磨损、轧机齿轮箱点蚀等80+钢铁行业专用模型,准确率超行业平均水平20%-30%;

  全流程服务闭环:提供“设备调研-方案定制-系统部署-培训运维”一站式服务,定期更新故障案例库(已积累50万+钢铁场景数据),确保模型持续优化。

1759196987199045.jpeg

  三、钢铁厂设备健康监测的未来趋势与落地建议

  1. 技术演进方向

  数字孪生深度赋能:构建高炉、连铸机等核心设备的三维虚拟模型,实时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健康状态(如“若当前鼓风机转速增加10%,叶片振动幅值将上升至多少?”);

  AI大模型推理:通过多模态大模型(融合振动、视觉、工艺参数)实现复杂故障诊断(如“根据结晶器振动频谱+铸坯表面图像+冷却水数据综合判断铜板磨损位置”);

  边缘智能下沉:在设备端部署轻量化AI芯片(如华为昇腾Edge AI模组),实现振动信号的本地实时分析(响应时间<50ms),降低云端依赖。

  2. 企业实施路径

  分阶段推进:优先针对高价值设备(如高炉鼓风机、连铸机结晶器)试点,再扩展至整线/整厂;

  数据基础先行:建立设备运行数据库(包含历史故障记录、维护日志、工艺参数),为模型训练提供“燃料”;

  组织能力升级:培养“设备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复合团队,掌握振动分析、故障树(FTA)等核心技术。

  结论:健康监测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在钢铁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阶段,设备健康监测系统已从“可选配置”变为“必争能力”。中讯烛龙预测性维护系统通过“精准感知+场景智能+闭环优化”,不仅帮助企业降低停机损失与维护成本,更推动设备管理从“被动救火”迈向“主动健康”的新范式。

  未来,随着AI、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融合,钢铁厂设备健康监测将成为智慧制造的“数字神经中枢”——实时守护每一台核心装备的稳定运行,为全球钢铁产业的低碳高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上一篇:智能制造设备健康管理案例:从"被动抢修"到"主动健康"的数字化跃迁
下一篇:钢铁厂设备健康监测系统:破解高温高压下的 “钢铁巨兽” 运维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