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讯数字设备智能运维网站 > 行业动态 >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健康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健康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
2025年08月17日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新能源装机量持续攀升(2023年突破12亿千瓦),特高压电网加速建设(“十四五”规划新增线路超3万公里),电力系统正从“传统能源主导”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转型。然而,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骨架”,发电机组、变压器、断路器、GIS组合电器等关键设备的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

  当前,电力设备管理面临三大痛点:

  故障后果严重:主变压器故障可能导致区域停电(单台110kV变压器停运影响范围超50平方公里),发电机组非计划停机会造成发电量损失(日均损失可达数百万元);传统监测滞后:依赖人工巡检(每周1-2次)和定期试验(如油色谱分析周期为3个月),难以捕捉早期潜伏性故障;运维成本攀升:随着设备老龄化加剧(国内超20年役龄变压器占比超15%),维护投入占电网总成本的比重已从5年前的12%上升至18%。


1755427020708976.jpg

  在此背景下,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健康管理(Condition Monitoring & Health Management, CMHM)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方向——通过实时感知设备状态、精准预测潜在风险,实现从“定期维护”到“按需维护”的跨越。本文将系统解析技术逻辑,并重点介绍中讯烛龙预测性维护系统如何为电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方案。

  一、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的核心需求与技术难点

  1. 设备类型与故障特征的复杂性

  电力系统关键设备可分为四大类,每类故障模式差异显著:


设备类型

典型故障模式

关键监测参数

发电机组

转子断条、轴承磨损、绕组绝缘老化

振动(加速度/速度)、轴位移、绝缘电阻

变压器

局部放电、绕组变形、油纸绝缘劣化

油色谱(H₂/CH₄/C₂H₂)、局部放电量、铁芯接地电流

断路器/GIS

触头磨损、SF₆气体泄漏、操作机构卡涩

分合闸时间、SF₆微水含量、机械特性(行程/速度)

电缆/架空线

绝缘层破损、局部过热、接头氧化

温度(红外/光纤)、局部放电、载流量

  2. 传统监测技术的局限性

  人工巡检效率低:变电站内设备分散(单个220kV变电站含设备超200台),人工巡检单次耗时2-3小时,且易漏检(如变压器内部轻微放电);定期试验覆盖不足:油色谱分析需停电取样(影响供电可靠性),红外测温仅能检测表面温度(无法发现内部缺陷);数据孤岛问题突出:不同厂商设备协议不兼容(如IEC 61850与Modbus并存),历史数据分散在SCADA、PMS、状态监测系统中,难以关联分析。

  3. 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

  国家能源局《电力设备智能运维技术导则》明确要求:“2025年前,重点区域电网关键设备在线监测覆盖率≥90%,重大故障预警准确率≥85%”。这意味着电力企业需构建“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管理体系。

  二、状态监测与健康管理的核心技术突破

  1. 多维度感知网络构建

  现代电力设备监测需融合多种技术手段:

  电气量监测:通过智能传感器采集电流(精度±0.5%)、电压(±0.2%)、功率因数等参数,分析谐波畸变率(THD)判断设备过载风险;机械状态监测:采用加速度传感器(量程±50g,分辨率0.01g)监测振动频谱(重点关注0-1000Hz低频段,对应轴承/转子故障特征频率);环境与化学监测: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DGA,检测H₂/CH₄/C₂H₂/C₂H₄等7种气体)、SF₆微水含量(精度±2ppm)、局部放电量(UHF法检测灵敏度≥1pC);光学监测: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2℃)用于电缆接头/断路器触头温度监测,光纤测温(空间分辨率1m)实现长距离电缆本体温度分布可视化。

  2. 智能诊断算法升级

  传统阈值报警(如“振动值>4.5mm/s触发预警”)已无法满足需求,现代系统采用多源数据融合+AI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基于随机森林/XGBoost算法,建立设备状态与多参数(如振动幅值+油色谱浓度+温度)的关联关系,识别早期潜伏性故障;深度学习模型:利用LSTM神经网络分析振动信号的时序特征(如轴承磨损导致的频率漂移),预测剩余使用寿命(RUL);知识图谱应用:将设备故障案例(如“某型号变压器C₂H₂含量>1μL/L后3个月内发生匝间短路”)结构化存储,辅助工程师快速定位根因。

  3. 健康状态评估体系

  通过量化指标实现设备分级管理:

  健康指数(HI):综合电气、机械、环境参数计算(0-100分),HI>85为“健康”,60-85为“注意”,<60为“风险”;故障概率模型:基于威布尔分布计算不同故障模式的发生概率(如变压器绕组变形概率随运行年限呈指数增长);维护优先级排序:结合设备重要性(如主变vs厂用变)、故障后果严重度(如停电范围)、当前健康状态,动态生成维护工单。

  三、中讯烛龙预测性维护系统:电力行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针对电力设备监测的复杂性,中讯烛龙系统提供“端-边-云”一体化解决方案,已在国家电网、华能集团等企业落地应用,核心优势如下:

  1. 全设备覆盖的监测方案

  发电侧:发电机组轴承振动+轴位移+转子绝缘在线监测(采样频率≥10kHz),汽轮机热应力实时计算;变电侧: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精度H₂≤1μL/L)、GIS局部放电(UHF传感器检测灵敏度0.5pC)、断路器机械特性(分合闸时间误差±0.1ms);输电侧:电缆隧道分布式光纤测温(监测距离≥10km,定位精度±0.5m),架空线路舞动监测(倾角传感器+气象数据联动)。

  2. 智能分析引擎的技术亮点

  多参数关联诊断:例如,当变压器油色谱C₂H₂突增+振动信号中出现100Hz特征频率(对应绕组松动)时,系统自动关联“绕组变形+固定件松动”的复合故障;数字孪生仿真:构建变压器/断路器的三维虚拟模型,实时映射运行状态(如油温变化→内部热场分布→绝缘老化加速),预测故障演变趋势;移动端预警:通过APP推送分级报警(紧急/重要/一般),附带故障处理建议(如“变压器C₂H₂>1μL/L,建议48小时内停电检测”)。

  3. 实际应用成效

  某省级电网公司部署中讯烛龙系统后:

  变压器故障预警提前期从7天延长至14-21天,避免3起重大停电事故;断路器非计划停运率下降60%,年维护成本节约超800万元;发电机组转子断条故障识别准确率达92%,减少因扫膛导致的烧瓦事故。


1755427060688651.jpeg

  四、未来趋势与实施建议

  1. 技术演进方向

  边缘智能:在变电站部署边缘计算终端(算力≥4TOPS),实现数据本地预处理(减少云端传输延迟);5G+TSN:通过时间敏感网络(TSN)实现多设备同步采样(时间同步精度≤1μs),提升振动/电气信号关联分析精度;碳足迹监测:结合设备能耗数据(如变压器空载损耗),评估健康管理对低碳运行的贡献(如减少非计划启停降低碳排放)。

  2. 企业落地路径

  试点先行:优先选择故障率高(如老旧变压器)、影响大的核心设备(如主变/升压站断路器);标准建设:制定企业级监测参数阈值(参考DL/T 722《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等标准);人才培育:培养既懂电力设备原理、又掌握数据分析技术的复合型运维团队。

  结论:状态监测是电力可靠供应的“数字护盾”

  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电力设备的健康管理已从“辅助性工作”升级为“核心能力”。中讯烛龙预测性维护系统通过“精准感知+智能诊断+闭环执行”,帮助电力企业实现从“被动抢修”到“主动健康”的转型,不仅降低了运维成本,更提升了电网的韧性与安全性。

  未来,随着AI、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电力设备健康管理将迈向“自主决策”新阶段——系统不仅能预测故障,还能自动优化维护策略,真正成为电网智能化的“神经中枢”。


上一篇:锂电生产设备健康管理:打造高精密制造的智能保障体系
下一篇: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健康管理:构建电网安全运行的智能防线